发展新质生产力,离不开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,离不开高技能人才、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培养。
8月27日,广东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广州举行。据会上消息,广东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(以下简称“产改”),在全国产改考核督查中连续3次获得“优秀”等次。
近年来,广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。广东工会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,紧紧围绕省委“1310”具体部署,聚焦思想引领、地位保障、成长成才、权益维护、作用发挥、队伍壮大等方面,不断构建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,为产业工人铺就成长成才通途,打造一支一流的产业技术工人队伍。
让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更显著
从制度层面上,广东对产改工作高度重视。聚焦产改任务目标,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和参与单位,出台改革配套政策措施100余项,推动产改不断走深走实:以立法形式把产改工作写进《广东省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〉办法》;出台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《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》;印发《广东省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三年行动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构建起全面规范、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。
近年来,广东持续强化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工作,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,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有效途径,积极构建“试点—社区—县域”圈层式思政工作阵地。在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方面,广东完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,深化“工会代表制”工作试点,健全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,推动健全基层劳动关系公共服务体系。
“在东莞,产业工人在‘两代表一委员’中的比例不断提高,东莞近几届推荐产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均有一线产业工人。”东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,为提高产业工人的地位和待遇,东莞市积极落实高技能人才奖励政策,每年选树技能领军人才,向符合条件的高技能人才发放“优才卡”。
开展“我与工会共成长”主题故事分享、编辑出版《宝安工匠风采录》、打造宝安职工文体节……深圳市宝安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,宝安区总工会创新方式方法,讲好劳模故事、工匠故事、职工故事,以“宝安工会在您身边”为品牌凝聚广大职工奋进力量。
接下来,广东工会将继续以思想政治为引领,让产业工人干事创业激情更加高涨、主人翁地位更加显著。
此外,会议还强调,深刻认识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面临的新任务、新挑战。要聚焦重点任务,在强化政治保证、技能提升、服务保障、建功立业上下功夫,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。要加强组织领导,加强顶层设计,强化统筹协调。
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
“围绕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广汽工匠学院持续开展在岗培训、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岗位适应性培训,近3年已累计培训产业工人超160万人次。”广汽集团学创中心高级经理曹杨介绍,广汽工匠学院是19家省总工会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之一。
这是广东推进产教融合的缩影。近年来,广东聚焦产业工人素质提升,构建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。推动建设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、11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,培育建设1223家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,提升技能人才培养针对性、实效性。广州、深圳等地积极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;珠海、汕头等11个省级产教融合城市试点工作稳步推进。
广东在全国首创省级劳模工匠本科班,累计为646名劳模工匠提供本科继续教育的机会。开展“求学圆梦行动”产业工人素质提升计划,两年来全省各级工会累计投入近1亿元,帮助近10万人次职工提升学历技能水平。建成省总工会重点支持的工匠学院19家,开设特色工种培训104个,开展587项科目培训。2025年上半年,超过5万人实现技能等级提升,高级工及以上取证逾6000人。
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,广东深入推进中高本一体化协同培养改革,首次组织15所本科高校与31所中职学校开展中职本科“3+4”贯通培养改革试点,组织26所本科高校与52所高职学校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。
为加大技能培训力度,广东印发《广东省深化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实施办法(试行)》,遴选2批共171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;全面落实“新八级工”制度,鼓励用人单位建立技能岗位等级设置。
广东用“真金白银”推进产教融合、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。省发改委争取多种资金支持我省各类实训基地建设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已分别申获中央预算内投资1.2亿元支持清远、梅州等5个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建设,11.12亿元支持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20个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建设。
2025年,省财政厅从省级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“广东技工”资金8.54亿元,支持技工院校重点项目建设,加快推进省属技工院校整合发展,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补齐技工教育短板。
企业是促进职工技能提升的主体。会议指出,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,加大宣传力度,奋力开创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新局面,打造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,支撑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、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产业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
在云浮新兴,温氏集团中芯种业一度苦于“猪芯片”育种瓶颈,华南农业大学劳模服务队倾力相助,“手把手”帮助企业构建育种团队,将前沿成果融入生产,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。
当前,“劳模工匠进万企 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”专项行动在广东各地展开。一批劳模工匠像华南农业大学劳模服务队一样,走进车间、实验室、研发中心,将自身绝技绝活,向一线工人倾囊相授。广东工会已组建各级各类劳模工匠服务队663支,组织开展助企活动2401次,服务企业3320家,解决各类技术问题6052个。
近年来,广东深化“产改”,变“工”为“匠”,变“匠”为“师”,推动产业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。深化“南粤工匠”培育工程,全省现有市级以上工匠7800多名。其中,珠海实施“头雁计划”并设立“珠海工匠日”;湛江创新“1+1+N”工匠学院联盟建设;顺德容桂街道积极培育“容桂工匠”,在全省形成层次多样的工匠人才培育生态。
为组织动员广大产业工人建功立业,广东广泛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,持续抓好海上风电项目等2个全国引领性竞赛和117个省重点工程劳动竞赛项目;举办第四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和第四届“南粤家政”职业技能大赛;每年组织上百个工种竞赛,带动超过500万人次职工参与岗位练兵、技能比武。
此外,广东还深入实施“扬帆计划”“启航计划”。省委组织部大力开展“产业人才强县”行动。今年以来,相关地市累计引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00余人、培训产业人才超2万人次。
会上还正式发布了首批8条职工技能提升实训路线,涵盖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、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、低空经济与通信、新材料与环保、消费与服务、传统行业转型升级、工会干部培训等行业领域,路线设计立足广东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,深度融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工会工作优势。
来源:广东园区招商网
展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