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当晨雾漫过连绵的“西江肉桂走廊”,空气中便浮动着辛香馥郁的气息,肇庆的咖啡店更是将这份地域特色发挥到了极致。近日,广东新业态首个“小红村”培育计划在肇庆市高要区铁岗社区的屋顶咖啡举行,一批网红博主品尝肉桂系列咖啡,现场直播。
“客流量高峰时有3000人左右,每天可以卖出七八百杯咖啡。”屋顶咖啡负责人刘小婷介绍,店内咖啡和甜品系列,不少都添加了高要本地生产的肉桂粉。
据统计,2025年高要肉桂种植面积70.05万亩,年产桂皮14.46万吨,全产业链综合产值52.5亿元,主要出口中东、北美、东南亚等地。作为全国最大的肉桂种植区,一张张风靡海内外的“东方树皮”,如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、促进富民兴村?
构建高要肉桂全产业链,成为破题密码。高要肉桂的口感偏柔和,更适宜作为食品调料使用,是星巴克、李锦记等大型食品饮料企业常年采购的重要原材料。这些企业一旦用惯了高要肉桂,便形成了独特的产品风味记忆。
如何保持稳定的风味品质?在高要区河台镇双保村找到了答案。3000多亩的肉桂规模化种植基地,采用“统一品种、统一生产资料、统一田间管理、统一技术服务、统一产品回购及加工”的种植体系,亩产可增收23%,年产10吨桂皮。
双保村副主任卢肇平介绍: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肉桂,每年增收2万—3万元。”
提升肉桂产品的附加值,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。一张桂皮简单切割后,以原材料形式出口,利润只有1%—2%;加工成肉桂粒、肉桂粉等固体成品出口,利润高达50%,液体淬炼后的桂油高峰时价达24万元/吨。
裕丰农副产品加工厂厂长何国明介绍,肉桂的加工品主要出口沙特阿拉伯等国家,出口占比超九成,“今年加工厂销售额预计突破3000万元”。
近三年来,在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的推动下,高要区修建了贯通串联的355公里“桂山路”,打通了肉桂出山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曾经肩挑背扛的桂农,如今骑着三轮车将桂皮、桂叶运下山,运输效率提升了3倍。
山脚下的禄步镇是高要肉桂产量最高的镇,经过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镇建设,镇内翻新了学校,升级了医院,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,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一边种肉桂,一边搞副业,宁静的乡村焕发出新活力。
来源:广东园区招商网
展开